“氫能是未來的終極能源,也是解決我國石油‘卡脖子’問題的重要方向,雖然目前氫能產業的發展還存在許多困難,但我們會一直致力于氫能領域的研究,也為中山高質量發展作貢獻。”近日,在武漢喜瑪拉雅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品展示廳(以下簡稱“武漢喜瑪拉雅”),廠長李厚情指著公司的發展規劃圖告訴記者。
在武漢光谷“誕生”,在咸寧市咸安經濟開發區“追夢”氫能領域,將總部搬到中山火炬開發區后補強中山新能源產業鏈,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無論是武漢喜瑪拉雅,還是總部搬到中山后成立的廣東喜瑪拉雅氫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喜瑪拉雅”),喜瑪拉雅人始終致力于氫能的“終極一問”——如何將氫能應用到百姓的日常生產生活中。
廣東喜瑪拉雅的生產車間。記者 易承樂 攝
7月中旬,本報“問計”中山高質量發展深調研報道組走訪了廣東喜瑪拉雅位于咸安經濟開發區的分公司——武漢喜瑪拉雅,對廣東喜瑪拉雅的發展歷程進行溯源,并借此一窺中山新時代產業集群“十大艦隊”內,作為“領航艦”的新能源產業中氫能產業的發展情況。
總部搬遷項目從拍板到
拿到營業執照用時不到一個月
武漢喜瑪拉雅大樓的一樓是產品展示廳,一進門,就可以看到氫燃料催化劑、氫燃料電堆、氫能車用動力系統等高科技產品。記者了解到,電腦主機大小的氫燃料電堆價值40萬元左右,催化劑售價300元/克。而在展示廳的天花板處,則懸掛著許多款式各異的LED燈具。
武漢喜瑪拉雅廠長李厚情向記者展示公司研發的氫能源電池堆。 記者 易承樂 攝
“因為我們最早是一家生產LED燈的企業,搬來咸寧后才轉型氫能領域。”李厚情告訴記者,2008年,武漢喜瑪拉雅在武漢光谷成立,主營業務是生產LED燈具。2013年,受限于光谷的用地指標、用工成本等原因,武漢喜瑪拉雅搬遷至咸寧市咸安經濟開發區。
在咸寧市政府承辦的一次科技交流會上,武漢喜瑪拉雅的創始人郭桂華了解到清華大學關于氫燃料動力電池的一個全國金獎項目,并敏銳意識到氫能在未來新能源領域的重要地位,于是果斷與清華大學對接,和研發氫燃料電池的團隊合作,并叫停公司LED燈具項目的生產、研發和銷售,將全部資產投入氫能產業。“很快,我們的‘冒險’得到回報。2015年,公司接力清華大學在氫燃料電池領域20年的研究,把高精尖的燃料電池技術,向產業化、商業化轉移;2017年,喜瑪拉雅氫燃料發動機實現市場化應用,國內首批氫燃料汽車成功大規模投入和運營。”
2019年底,是武漢喜瑪拉雅發展里程碑上的一個關鍵節點。當時,公司高層了解到將有一個“氫燃料電池汽車‘十城千輛’”的計劃要出臺,核心思路是在全國范圍內選擇10個城市群,每個城市群推出1000輛以上新能源汽車進行示范運營,重點支持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和中部地區的城市。“這個計劃對于氫能領域的企業是個重大利好,補貼力度很大,原本需要上百萬元購買的氫能源車輛,在補貼后只需30萬元左右就可以購買,這樣才能有效刺激消費者的購買力。”李厚情說。
廣東喜瑪拉雅外貌。通訊員 供圖
“要將總部遷移到有補貼的城市群去,這樣才能更加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很快,武漢喜瑪拉雅高層達成共識。中山市政府在得知消息后,立刻與武漢喜瑪拉雅進行接洽,并召開辦公會議,拍板敲定武漢喜瑪拉雅總部搬遷項目。2020年1月21日,武漢喜瑪拉雅將總部搬遷至中山火炬開發區,成立廣東喜瑪拉雅,并拿到營業執照。“從項目拍板到拿到營業執照,前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這讓我們看到了中山市各級政府的政務服務效率和優異的營商環境。”廣東喜瑪拉雅董事、集團總裁黃杰鋒告訴記者,他是中山本地人,同時也是中山市青年企業家協會秘書長,喜瑪拉雅總部搬遷事項由他具體對接,當時中山市整個項目運作效率令他吃下“定心丸”。
“除了補貼方面的考量,還有區位和產業布局的考慮。中山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氫能產業鏈齊全,產業發展環境良好,更適合公司的發展。”黃杰鋒介紹,總部搬至中山后,武漢喜瑪拉雅只保留了氫燃料電池催化劑的生產,其余產品的研發、生產都轉移至廣東喜瑪拉雅,甚至銷售部門也安置在中山,通過中山獲得的訂單反哺武漢喜瑪拉雅。